陵园卷——雷公仙抗日志士纪念碑
2014-06-10 10:46:0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风物 | 编辑:罗琼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8911

  距攸县县城东北16公里的沙陵陂境内,珠丽江河畔,大屋村雷公仙地段,耸立着一座呈正方形,边长2.5米、高10.5米,占地50平方米的纪念碑。上书“抗日志士纪念碑”几个大字,苍劲有力,庄严肃穆,周围培衬着翠绿青松,象征着它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。

  在抗日战争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之战中,沙陵陂人谱写了一曲“民族之魂”的壮丽乐章。1937年“七·七”事变后的第二个月,六轮陂青年学子文达,从湖南第一师范回乡,串连回乡度假的当地40多名大中学校学生,组成全县第一个抗日救援宣传团体——攸县暑假学生服务团,在县城及沙陵陂附近开展文艺宣传,拉开全县宣传抗日救援的序幕。1939年,祖籍沙陵陂的爱国将领文荣林携夫人徐柳仙女士回家躲避战乱,徐女士系港粤著名演员,在乡期间也加入抗日宣传行列,应邀参与义演,开展募捐。与此同时,沙陵陂地区还建立了三处训练基地,所有18~45岁的男丁全都参加操练,由张元伯、颜富廉、李功富、文景介等人任教官。当时有四首歌曲在当地流行,老幼皆唱。第一首是“老百姓、老百姓,团结我们的力量,有刀的拿起刀,有枪的拿起枪,打倒东洋鬼子,保卫我们的家乡。”第二首是“上!上!上!上战场,杀死鬼子转回乡……”第三首是《大刀歌》“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,全国爱国的同胞们,抗战的一天来到了……前面有我们的子弟兵,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,咱们军民团结,勇敢向前,杀!”第四首是“卢沟桥,七七动刀枪,杀的杀,抢的抢,老百姓遭了殃,南京杀人几十万,那个看到不心伤!”这些活动为沙陵陂人抵抗日寇侵略,给予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。1937年8月至1944年5月,国民政府补充前线兵员,七年时间沙陵陂地区有近200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。他们丢弃父母兄弟和妻儿子女,奔向抗日前线,大都战死疆场,忠骨埋葬异乡。其中有文福乃、文曼仔、文仔乃、烂脖子、黄善林、木耳朵、文苟乃、曾国治、曾曼乃、曾傌子、谢连生、刘端仔、曾烂脑、尹大生、陈梅生、曾传仔、文回元、文启元、王开生、文德生、文洋仔、文马仔、文司子等,成为抗日阵亡烈士。

  1944年6月24日,日军第68联队侵占了攸县,在县内大肆进行烧、杀、掠、抢,攸县人民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苦熬一年零二个月,深遭其害。据官方统计,各种经济损失达1649.3亿元法币,死伤3万余人,其中死亡15643人。日寇窜入沙陵陂地区时,沙陵陂人表现出勇敢的抗争精神。抗争中有不少父老乡亲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。当年7月8日,驻扎在沙陵陂一带的国民革命军161师师长李依侬率181团、182团,镇守在雷公仙的至高点,150师代师长赵壁光率448团、450团,占领了沙陵陂东北部(即高岗脑),与敌人迂回战斗,两师包抄日军,在雷公仙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,打了一场漂亮的狙击战。在此次战役中,抗日国军有14名官兵壮烈牺牲,当地群众将烈士忠骨掩埋在雷公仙离脑岗这片热土上。

  为纪念抗日志士、死难烈士和父老乡亲,2000年,在隆重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35周年的时候,有识之士倡起在雷公仙建立抗日志士纪念碑。消息不翼而飞,得到天南地北珠丽江游子的纷纷响应。武汉军事学院离休老干部侯振先,其父被日寇摧残致死,为保卫祖国他出征朝鲜,听说家乡建碑,首开纪录捐款500元,远在沈阳的耄耋老人文逊林、台湾老兵文连芳,以及在外地工作的文双林、文秋林、文格波等,纷纷从北京、广州、南宁、长沙、衡阳、株洲汇来捐款,捐款的达30多个单位和100多个人,还有当地百姓自发助工、捐献建材。于是,2001年建成抗日志士纪念碑,2005年建立雷公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2005年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陈列馆,并制拍《珠丽江风云》电视专题片。陈列馆一楼为录音厅和瞻仰厅,播放电视专题片,介绍抗日战争参战人物。二楼展示沙陵陂地区各个时期的历史风云;顶层铸有一座250公斤重的铜钟,重大纪念日敲钟警示。每年8月15日,在这里举行“8·15”抗日历史讲座。纪念碑和陈列馆建成后,到这里参观、瞻仰、凭吊者络绎不绝,中小学生常在这里过队日,过团日,以牢记历史,毋忘国耻。

  现在,以纪念碑和陈列馆为主体的雷公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已成为当地和周边地区教育人、激励人的重要场所。

  ■ 王厚成 曾冠云

责编:罗琼

来源:攸县风物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